活命尚且不易,

又何谈出将入相,改变历史?

而明朝更是还没有建立起来,

甚至在当时,

朱元璋也不过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少年而已。

算算时间点,

彼时的朱元璋,正在沿途讨饭。

天下这么大,

就算白长明想助朱元璋一臂之力,又哪里寻他?

因此,白长明便先在这应天府里开了一家书肆。

这一开,

便开到了现在。

现在大明朝虽已经建立,但他却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朱元璋。

现实世界不是网络,

现实世界是很残的。

他一个平头百姓,想见大明天子?谈何容易?

若是鲁莽的拦龙撵,

或者拦哪个达官贵人的出行。

那恐怕还没见到朱元璋,便把自己的命搭了。

毕竟,

他只是不老,

并不是不死。

于是,

白长明便一直在这应天府里,等待着机会。

……

白长明书肆里的书分为两批,

一批为明朝应该有的寻常书籍,例如经史子集、种植农医之类的。

另一批他藏在暗格里的,则是例如《明史》、《资本论》这些现代书籍。

这些年,

他也并非什么都没做。

他每天都会接济乞丐,而乞丐们只需帮他抄录书籍即可。

抄录的书籍自然也不是一般书籍,而是白长明暗格里的“现代书”。

之所以选择“乞丐”这个群体,

是因为白长明深知,

要改变大明,

自己这些现代书籍,肯定是不被真正的读书人所接纳的。

甚至,

其中一些内容,放到儒学至深的现在,可以说的是大逆不道。

而乞丐,抄录了也未必懂得其中内容。

即便懂得,

乞丐人微言轻,说了也不会有人相信,不会给白长明带来杀身之祸。

更重要的原因是,

通过让他们抄录书籍,

白长明可以从乞丐这个最底层群体中,了解明朝国人对现代知识的接受程度。

哪怕只是他们对里面只言片语的态度,也可以管中窥豹,可见一斑。

毕竟,

明朝处于一种中华文化承启下的重要时期,对新知识虽然渴求,但也一定会排斥。

而且,史书毕竟只是书,

他虽然了解明朝历史,

但必须先设身处地的了解明朝,才能制定真正适合明朝的“良药。”

……

“白先生,老四我又来了。”

就在这时,

一个穿着破烂的人走了进来。

五一看书乐翻天!充100赠500VIP点券!

(活动时间:4月29日到5月3日)

本章已完 m.3qdu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