傍晚,杨廷和府上。

“首辅大人急匆匆唤我等前来,不知有何要事?”兵部尚书彭泽问道。

“稍安勿躁,请安坐片刻。”

到来的人越来越多,毛澄、毛纪、蒋冕这群阁老自不必说,下面还有兵部尚书彭泽、礼部右侍郎顾清、户部尚书孙交、吏部尚书乔宇、给事中马理等等十余人。

看着相继赶来的各部高官、言官,杨廷和点点头,人应该差不多了。

“诸位!诸位同僚!最近这三个月,朝中发生了许多大事!当今皇上虽聪慧勤政,但总有小人喜欢颠倒黑白,蒙蔽圣聪。这种小人还妄想着能借此加官进爵?做梦!今儿晌午,皇太后召我进宫,要我好好给皇上上一课,让他知道我大明的民生社稷!上什么课,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。诸位有什么建议,可以说出来,大家商议商议。乔大人,那王瓒与张璁你想办法调出京师,我不想在京师见到他们。”杨廷和说完后,便闭目不言,一副你们讨论的模样,思绪却不在这里了。

想到朱厚熜刚来京师之时,不管是杨廷和或者张皇太后都未将他视作威胁。相反,在某些权力争夺上,杨廷和与张皇太后甚至有了一些冲突。

随着“大礼议”事件的爆发,这两方虽然占据着绝对的优势,但朱厚熜就如一颗顽强的小草,不管怎样压迫都无法降服这个倔强的小子。

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官员上疏,越来越多的官员参与进来后,杨廷和发现,原来自己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。

自从王阳明上疏后,杨廷和觉得,自己反倒成了弱势的一方,虽然朝堂上他还能一手遮天,但每天投往内阁的疏奏如雨后春笋般,让人应接不暇,许多奏疏只得扣下不发,根本就不敢传到朱厚熜的手里。

迫不得已下,他只得与张皇太后联手。

想起张皇太后今天欲噬人的眼神,就算是老谋深算的杨廷和也觉得心里硌得慌。

“皇上最近老是神神秘秘的,也不知道他在做些什么...”

“哼哼,我就等着那卑贱之人进宫,看她能翻出什么花儿来...”

“杨首辅,查,给哀家彻底查查袁家,到底怎么回事儿...”

“哀家自会将内廷好生盘查清楚!我倒要看看,到底是谁在与我作对...”

想起那人的声嘶力竭,杨廷和心里暗自摇头。

“首辅大人,首辅大人?”一道声音将他唤回现实。

杨廷和睁开双眼,缓缓:“商讨的如何?”

“禀首辅,吏部觉得,应该任命张璁为南京刑部主事,王瓒任命为南京礼部管事,两人俱调出京师。”乔宇说道。

“嗯,乔大人有心了。”杨廷和点点头,“关于怎样让皇上了解民生社稷,你们商讨好结果了吗?”

“首辅大人,俱已清楚了。”众人都说道。

“说予我听听。”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
京师郊外。

“母后,什么时候能见到哥哥?我都坐乏了。”永淳问道。

“快了,已经到京师了呢,小永淳很快就要见到你哥哥呢。记得见到哥哥,要磕头哟,他已经是皇上了。”蒋王妃,不,应该是蒋太后说道。

早在五天前,正式的封诰已经下达了。

“福儿,怎么了?”蒋太后转过身,见永福眉间一缕愁色,她正盯着帘子发神。

“啊?母后,没事儿呢。”永福连忙应道。

“你们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,这些日子也是苦了你们两姐妹了。”蒋太后说道。

永福摇摇头,露出一丝笑意。

“踏踏”

整齐的步伐由远及近。

不一会儿,一个声音从外面传来。

“禀太后,护送太后进城的锦衣卫及礼仪队已经到了。还请太后移步,上仪驾,万岁正在午门候着呢。”

蒋太后下了车,穿上了朱厚熜特意为她定做的太后华服,从大明门的中门入了京师。

“黄伴,你说母后怎么还没来?”朱厚熜在午门望眼欲穿,一个劲的念叨着。

“回万岁,想必太后已经在往这里赶了吧。”黄锦低头回道。

过了好一会儿,远处的声音终于越来越近,蒋太后的仪驾终于到了午门前。

“母后,儿臣拜见母后。”朱厚熜带头跪下。

“太后千岁!”所有人都稽首行礼。

“我儿...皇上免礼...众卿平身。”蒋太后喜极而泣。

场面正式且宏大,朱厚熜一脸笑意,蒋太后一脸笑意,其他恭迎的大臣也是尽了礼数,皆大欢喜。

慈宁宫中。

“那人进宫了?”张皇太后淡淡问着。

“禀太后,那人刚进,被皇上安进了慈庆宫。”张皇太后身边的太监管事成英说道。

“知道了,先看看情况再说。哼哼,希望她知趣,否则……”张皇太后说道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